|
清明上河圖在陶瓷酒壇裝飾藝術中的意義时间:2019-02-11 【转载】 《清明上河圖》是我國最寶貴的一級國寶畫作,也是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絹本長卷的風俗畫代表作。畫卷以長528cm、寬24.8cm的全景式構圖,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復雜的人物、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多變的畫面中,細致而真實地描繪了北宋鼎盛時期汴梁京城汴河兩岸城鄉、街市、水道及社會生活的諸多風物場景,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12世紀我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其豐富的思想內蘊、獨特的審美取向、高超的藝術功力和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使其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的經典之作,有“中華第一神品”之美譽。 《清明上河圖》陶瓷酒壇裝飾藝術的輝煌史陶瓷酒壇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藝術符號,帶著泥土的芬芳在民族母體中迅速發展。 目前,《清明上河圖》已成為陶瓷酒壇業備受青睞的藝術范本。特別是現代新技術、新產品的不斷涌現,使陶瓷酒壇行業煥發出蓬勃生機。 《清明上河圖》在陶瓷酒壇裝飾中的文化意義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創造思維的產物,也是人類勞動成果的外化。潮州陶瓷酒壇文化歷史悠久,從考古發現,早在六千年前,潮州先民已開始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商周時期已有原始瓷出現。唐宋時期,潮州的佛像、動物像、瓷瓶瓷碗等產品經“海上絲綢之路”銷行世界各地。之后的不同歷史時期,潮州都涌現出一批陶瓷酒壇工藝精英,且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陶瓷酒壇精品出現。 |